中塔科学家联合塔吉克斯坦帕米尔生物研究所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
10月23日至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馆长李文军研究员带领团队一行 3 人,前往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区首府霍罗格,在帕米尔生物研究所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工作。期间,双方还就未来共同推进帕米尔区域植物资源调查、合作研究和搭建种质资源采集网络进行了交流。
作为塔吉克斯坦科学院下属核心生物科研机构,帕米尔生物研究所历史底蕴深厚——1969年在帕米尔植物园、帕米尔生物站及伊什卡希姆农业基准站基础上组建而成,长期聚焦帕米尔高原独特生物与生态研究,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山生态系统维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下属植物标本馆更是高原植物研究的“宝库”,馆藏约1.5万份植物标本,涵盖高原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类群,是研究高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核心本底资料。此前,受技术条件与资源限制,这些珍贵标本长期依赖传统纸质标签与物理馆藏模式保存,不仅难以满足跨区域科研协作的数据共享需求,还因馆藏条件有限,受高原环境湿度、温度变化影响面临信息流失等风险,数字化工作的缺失成为制约标本科学价值最大化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现状,李文军团队携带专业标本数字化拍摄设备赴当地开展工作。团队与帕米尔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深度技术对接:从搭建标准化拍摄平台、规范粘贴标本条形码,到演示高清图像采集技巧,再到详解标本采集信息的规范化录入流程。同时,团队还对当地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数字化工作标准统一、数据精准,为后续标本资源的长期管理与利用奠定技术基础。此次数字化工作成果丰硕,共完成13300份标本的高清图像采集,同步收集318份代表性科、属的DNA样品,团队还在帕米尔植物园采集56份植物种质资源,为帕米尔高原植物资源的深度研究与保护储备了关键材料。期间,双方还围绕未来合作展开深入交流,明确将共同推进帕米尔区域植物资源系统性调查,生物多样性编目,并探索搭建覆盖重点区域的种质资源采集网络,助力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此次专项工作的完成,不仅填补了帕米尔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数字化的空白,更通过技术输出与合作洽谈,深化了中塔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协作关系。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帕米尔高原丰富而独特的植物资源将得到更系统地保护与利用。
中亚干旱区标本数字化与信息共享是中国-塔吉克斯坦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重点任务之一。目前,新疆生地所已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标本馆、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植物、植物生理与遗传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亚美尼亚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哈萨克斯坦生态与自然资源部植物与植物引种研究所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帕米尔高原研究所完成中西亚地区100余万份维管植物标本照片的拍摄,极大地推动了中西亚地区植物标本的数字化与信息共享进程。

与帕米尔高原生物所所长就双方合作开展交流

指导帕米尔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标本数字化拍摄
